經文:弗四1-3
神藉著保羅向我們交通了這句說話:「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1-3)
相信弟兄姊妹對這句說話並不陌生,也知道這是神對信主的人的要求,是神的旨意,是要我們去學習的。因著這個緣故,願神親自啟示祂自己,讓我們更明白祂的旨意。
我們是一班蒙主呼召的人,所受的恩就是從死在罪惡過犯的光景中,被主拯救出來。藉著主的死,我們的罪過不但被祂的寶血遮蓋,得蒙赦免,還叫我們得與神和好,成為神的兒女。因著身份上的改變,我們能夠享受神的豐富,得著永生,這豈不是一個莫大的恩典嗎!既然我們得到了如此深厚的恩惠和愛,我們該如何行事才能討神喜悅呢?保羅在同一節經文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就是我們的「行事為人」應該與蒙召的恩典「相稱」。
「行事為人」指的是基督徒對事,對人的態度,而「相稱」就是相配,均衡,價值相同的意思。情況就好像將法碼與要被秤的東西放在天秤上,達到互相平衡的狀態。
簡單來說,「相稱」就是指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應該與我們的身份相匹配,這樣的生活態度才能不違背神呼召我們的原意。主的呼召不是要我們逃避世界,而是要我們在世界中活出見證,以蒙召的身份行事為人。正正就是透過這樣的生活去見證神,將神的性情表現出來,讓人知道我們所信的真神是如此憐憫與恩慈的。
保羅接著這樣說:「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
的確,我們在行事為人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有謙虛、溫柔、忍耐、寬容。而這些學習點與聖靈所結果子的屬性相當接近,都是美善又讓神喜悅的。保羅強調,我們應以這些美善的學習,去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彼此建立。因著其屬靈上的重要性,難怪保羅勸勉我們應以竭力的態度,付上代價去持守這件事情。願主幫助我們,在行事為人的操練上多行美善的事,成為善良的人,過討神喜悅的生活。
我們相信,凡在神面前行事為人能與蒙召的恩相稱的人,常常會展現出屬靈果子的屬性。「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這些屬性是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中應當具備的特質,並且與行善的舉動有著密切的關係。讓我們以一些例子來說明。
1. 仁愛:是神的特質,心中滿有仁愛的人,往往以無私的愛心付出自己,甘心樂意地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
2. 忍耐:顯然是從神而來的力量,是愛的表現,足以讓人在困窘中,仍能表現出愛與寬容。
3. 恩慈:同樣是神的屬性,人以恩慈善待他人,饒恕人的過錯,以廣闊的胸襟放下仇恨,重新建立關係。
4. 信實:學習以忠誠的態度敬畏和事奉神,並在言行中保持誠實,以使他人信任。
行善的舉動不僅使我們彼此造就,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活出一個合一的見證來榮耀神。弟兄姊妹,讓我們彼此勉勵,成就主的旨意。
一. 行善是恩賜
行善是一種能力和恩賜,在神創造之時已給了我們。「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
就著這一點,我跟大家分享一個見證很多時候。在街上經常看到有些人未關好背包,當我提醒他們關上袋子的時候,那人會說一聲「謝謝」。這個簡單的感激回報,竟然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滿足感。這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做了這麼一件小事,會讓我感覺如此愉快呢? 原來當我們行善之際,身體會產生改變心情的化學物質,使我們的心情愉悅。這不是一件奇怪的事,皆因我們是由一位良善的神所創造,祂要我們像祂一樣。
這節經文(弗二10)給我們知道,我們被造其中的一個目的,是要讓別人蒙福得著益處。神透過祂的話語給了我們一個行善的提示,叫我們好好去預備。我們不需要刻意做出驚人的事,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小事情來榮耀神和造福他人就足夠了。我們不僅得到滿足,相信神也會讚賞的。只要我們憑信心倚靠神,祂便供應我們一切所需,就如大衛的詩所說:
「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他,他就必成全。」(詩卅七5)
讓我們多靠著主去行出美善的事,善用神給我們的恩典。
二. 聖經中倚靠主行善的人,多加和彼得
聖經中有多位倚靠主行善的人,其中「在約帕有一個女徒,名叫大比大,繙希利尼話就是多加(就是羚羊的意思);他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徒九36)
多加,這位姊妹被形容為「廣行善事」的人。聖經記載她的時候,她已經因病死了。按猶太人的習俗,死人在埋葬前需被洗淨身體,才安排下葬。這段期間,約帕的信徒們希望得到彼得的幫助,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相信彼得有行神蹟的能力。在過往的經歷當中,彼得確實曾在耶路撒冷施行過多次神蹟,顯明神的大能,例如在聖殿門口醫好了一位生來瘸腿的人。所以,當信徒們知道彼得正在呂大 (在約帕附近) 的時候,他們馬上出發去尋找彼得,盼望邀請他來施行神蹟。當雙方在呂大碰面,彼得沒有猶疑便即時起程前往約帕。彼得剛到達時,多位寡婦拿出多加為他們所製的衣服,給他察看。很明顯,從獻上的個人衣物和寡婦的舉動,可以看出多加生前對他們非常寵愛和關心。她的恩慈和憐愛通過這些舉動完全展現了出來。隨後,彼得按著主的大能和憐憫,透過禱告就讓多加復活過來。
從這件事情,我們看到多加是一個效法主去行善的人。她心中滿有恩慈而「多施賙濟」,是一個願意付諸實際行動的人,而不是只說空話的人。她活出蒙召的生命去供應別人,讓人得著安慰,得著幫助。而彼得,他按著信徒的請求,不問因由便即時動身(徒九39),看到他為著肢體的急切和困苦,甘願放下自己施行幫助,沒有遲延。彼得也是愛主的人,他深受主的愛和憐恤,終生為主所用。他以敬畏神的態度,真誠地跪下禱告(徒九40),憑著信心倚靠神向死去的多加作出命令,於是奇蹟就這樣發生了!
弟兄姊妹,禱告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感謝神,因為這個神蹟,福音得以在約帕等地廣泛傳播,許多人因此信主。這一切都是榮耀神,為著神的國度得以擴展。
三. 不行善的便是罪
同樣,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我們:「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十三16)
雅各也提醒我們:「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7)
綜合這兩節經文,我們可以看到行善是神所喜悅的,叫我們好好去預備。另外,行善亦是一種獻給神的祭,如果不行善,就是罪了。這句話強調了行善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人明知應該做什麼是善事,卻仍然不去做,那就等於犯了疏忽的罪,會被視為一種失責。行善不僅是神的要求,也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表現。
主耶穌給了我們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用來說明這個教導。一個人遇劫,被痛打一頓後滿身傷痕,是極其需要得到人的幫助。有兩個人,一個祭司,一個利未人分別經過傷者身邊,他們知道這人是需要幫助的。但他們沒有停下來,沒有顯出關懷,更以看似合理的因由擦身而過,不施以援手。
神没有放棄那個受傷的人,第三個人來到,是一個撒瑪利亞人。感謝神,他看見這人的情況就動了慈心,不但為傷者包裹傷口,還以自己的牲口,送傷者去客棧料理而不收分文。主耶穌用這個例子去說明一個道理,不論何人,就是以慈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願主激勵我們,多留意身邊發生的事,遵循神的教導作出行善的舉動,不去逃避做應該做的事,免得犯上疏忽之罪。
從雅各和主耶穌的觀點來看,基督徒應該讓聖靈在我們心中作工,體現神的憐憫與愛,並按照神的旨意以實際行動來展現所蒙召的恩典。願主幫助我們,不要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空談,而是實踐出來。
四. 不行善的成為我們的鑒戒
換另一個角度,不行善而去行惡是討主厭惡的。就如舊約中一眾行惡的王,他們的結局就是滅亡。其中以色列王亞哈,他以自己的兒子當作祭牲獻給偶像,還娶了外邦女子耶洗別,引入巴力崇拜。他又以計謀殺人,得到拿伯拒絕出售的葡萄園。更殺了很多神的先知,滿手鮮血。他不但沒有行善更壞事做盡,最終在一次戰役中被殺,狗還舔他身上的血,極其羞辱。
這一切都是沒有遵從神,不作合乎神心意的事情而招致的惡果。大衛也藉著他的詩提醒我們:「你當離惡行善,就可永遠安居。」(詩卅七27)
雖然我們未至於作出如此的行徑,犯上嚴重的罪過,但願我們以行惡的列王為鑒,成為我們的提醒。
五. 行善不可灰心,滿有神的應許
除了大衛的詩篇之外,保羅也有類似的教導:「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羅二7)
我們都明白得救並非靠著行為,而是因信稱義。(羅三28)這裏保羅所指的行善,是指著人在主面前,以信心活出的外在表現。
對主有信心的人是真正得救的人,他們因信而活出順服的生命。他們同樣靠著聖靈,得著能力而恆久行善,尋求神的榮耀。正是這份信心,讓他們配得上那尊貴和不朽壞的福分,就是永生的恩典。
總結
行善是神造人其中的一個目的,因此神賜給我們行善的能力。礙於罪的緣故,人卻揀選不行善,轉而行惡。這不但不討神喜悅,還阻礙了祂的工作。感謝神的恩典,祂藉著主耶穌的死扭轉困局,不但叫相信的人稱義,還恢復了人和神的親密關係,讓人得著永生之福。同時,當人重新得著新生命後,人就能懂得倚靠神活出活潑的生命來。故此,我們應當效法主的榜樣,學習過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遵從主的教導彼此造就,活出合一的見證。最後,願以保羅的話彼此勸勉:「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六9)
願主祝福祂的話,成就祂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