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家主題信息。2015年12月13日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8-10節
詩歌:78首


  我在上次的主日信息跟大家交通過使徒保羅的蒙召,他的蒙召是相當戲劇性,神的光照讓他的信仰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本來很熱心逼迫基督徒變成神忠心的僕人,外邦人的使徒)。今天我們來看另一位聖經人物的蒙召,便是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的蒙召與保羅的蒙召很不相同。因為聖經沒有提及亞伯拉罕何時認識這位神,相信他是自小從他的長輩口中認識耶和華。他的蒙召是漸進的。神一步一步讓他認清自己的身份,並為召他的神作信心的見證人,成為後世的人信心的典範,被稱為「信心之父」。首先讓我們來看亞伯拉罕蒙召時的背景是怎樣。

  亞伯拉罕的父親名叫他拉,是挪亞的第九代孫,原住在迦勒底的吾珥。亦即是巴比倫─以色列猶大國最後亡國後被擄去的地方。吾珥位於現在的伊拉克,巴格達西南350公里。遺址在1854年被發掘出來。從一些考古的發現知道,吾珥當時是個相當先進文明,同時又是充滿了偶像崇拜的地方。

  根據約書亞記廿四章2-3節,原來亞伯蘭的父親他拉是事奉別神的。他本是蒙神揀選屬靈的後代,應該敬拜那位造他的神,可是他卻事奉自己手所造的偶像。據一些猶太文獻記載,他拉在吾珥是從事製造偶像的工作。相傳有一次他拉因事要出門,便吩咐亞伯蘭看管賣偶像的店舖。一次有客人來買偶像的時候,亞伯蘭問他:「你今年有多大年紀呢?你九十多歲而這個偶像卻是昨天才造成的,你居然拜一個比你小九十多年的木頭公仔?」之後亞伯蘭便拿起木棍將所有偶像都打碎了,只剩下一個較大的,便將木棍放在這偶像的手中。當他拉回來見到所有偶像都被打碎了,正想責備亞伯蘭的時候,亞伯蘭說:「是這偶像打碎其他偶像的。」父親他拉說:「豈有此理,這個只是木頭公仔,怎能作這事?」亞伯蘭回答說,你說的是,這些只是木頭公仔,為何人還要拜它?

 

他拉的家庭(創十一26-32)

  他拉有三個兒子:亞伯蘭(意思是高舉之父)、拿鶴(鼻涕蟲)、哈蘭(攀山者)。哈蘭最早結婚,生了兒子羅得和兩個女兒,之後便在吾珥死了,死在他父親他拉之先,有譯作「死在他父親他拉面前」,表示他拉喪子之痛。哈蘭死後亞伯蘭和拿鶴各娶了妻,但是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卻不生育,沒有小孩。於當時社會,不育是很大的羞辱。這對他拉可算是雙重打擊(他對兩個兒子的祈望都落空了)。不知是否這個原因令他拉帶同一家離開這傷心之地。這裡沒有提到是神呼召他們離開,但在創世記十五章7節,耶和華又對他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為要將這地賜你為業。」所以神會藉著環境和際遇帶領人的路向。無論我們的升學、就業、婚姻、事奉,神都在背後掌管著。本來他們是打算往迦南地去的,但當走到哈蘭時便停了下來並住在那裡。因為從地理方面來看,哈蘭比迦南地更加富庶。巧合地這地方的名字和他拉死去的兒子哈蘭的名字一樣,是否因著他拉懷念他死去的兒子所以成為他留戀於哈蘭的另一個原因,以致他拉一直到他205歲死時仍然留在哈蘭?

 

他拉幾個兒子的遭遇

  他拉的三個兒子,都是屬靈的後代(挪亞的兒子閃的後代),但遭遇卻很不相同。

  哈蘭死在吾珥,吾珥就是後來的巴比倫,預表世界。世界日新月異,尤其是物質方面的東西,非常吸引。哈蘭(攀山者)喜歡往上攀,追求新事物,正是世界的追隨者。他的結局是死在吾珥。世界用很多吸引將人擄去,我們追求世上的事,便會叫人的屬靈生命死掉。我們雖然是活在這世界裡,需要適應在世界上的生活,但卻不應貪愛世界,對世界有留戀,好像羅得的妻子一樣。她因回頭留戀所多瑪,結果便變成鹽柱。「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壹二15)「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十六26)吾珥城在主前2100年被敵人毀滅。

  拿鶴是三個兒子中最被忽略的一個(名字叫鼻涕蟲)。聖經提到他結婚之後,便好像失蹤了一樣,消聲匿跡。他有沒有跟父親去哈蘭?他有沒有生兒育女?這段聖經中都沒有提及。但從之後(創廿四章)亞伯拉罕為兒子尋找妻子時,尋到的利百加便是拿鶴的兒子彼土利的女兒。當時他們正住在哈蘭,又名拿鶴的城。可見拿鶴是有跟隨父家到了哈蘭,但不知何故他的名字沒有被記下。他跟父家在哈蘭定居下來,卻忘記了他們原本想去的目的地。拿鶴是他拉三個兒子中唯一合乎他的祈望─鼻涕蟲。拿鶴雖仍有生命氣息,但卻給世上的思慮、安舒的生活捆綁著,不能往前,並且過著一個隱姓埋名的生活。今天我們中間有多少個像拿鶴一樣,不願為主作見證,甚至不敢在別人面前表露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俗稱潛水的基督徒)主耶穌也提醒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太五15)

 

神向亞伯蘭呼召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他的父家還留戀在哈蘭地的時候,神便呼召亞伯蘭。(參創十二1-7)神為何要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本地代表吾珥,預表世界。本族、父家代表肉體和肉體的私慾。神拯救我們,並不是要我們作一個僅僅得救的基督徒。神拯救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得著他的生命,並且能夠活出來,最終回復神的形象,好像他最初創造我們的時候一樣。不但如此,還要我們過分別為聖的生活,建立他的國度,成為大國,作他的見證,叫別人得福,叫神所賜的福臨到萬族。

  亞伯蘭怎樣回應神的呼召?聖經說: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並且希伯來書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這顯出亞伯蘭的信心有多大。神吩咐,他便去,而且不知道往哪裡。神常常要人用信心去仰望神的帶領,往往需要我們先踏上信心的一步,才會見到前路應該怎樣走,正如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過約旦河的時候一樣。不止這樣,亞伯蘭去的時候,是滿有決心的:「將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這裡我們看見亞伯蘭信心是出於甚麼?是從遵行神的話開始的。

  亞伯蘭怎知這聲音是出於神?我相信在這次呼召之前亞伯蘭對神必定已經有一定認識(他拉生亞伯蘭時,閃才390歲,挪亞890歲);他必定聽過神怎樣藉洪水毀滅上一個邪惡的世代,並藉挪亞的信心,建造方舟拯救挪亞一家的故事;也必聽過神怎樣因人建造巴別塔而變亂人的口音。他離開吾珥時也必經歷過神給他恩典的帶領(從他所帶走積蓄的財物,和所得的人口)。他的信心並非一般拜偶像的迷信:偶像保佑他農作豐收、生養眾多便拜它,假若沒有收成、沒有兒子便拜別的。亞伯蘭的信是有基礎的。他所信的是他所認識,所經歷過的那位創造天地,既公義又慈愛的神,而非單單建基於神所賜的祝福上。所以他雖然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不論禍福,他也遵命出去。

  亞伯蘭經過迦南地,第一個到達的地方便是示劍的摩利橡樹那裡。「橡樹」是很高大的樹,可供客旅遮蔭並休息。橡樹也是迦南人拜偶像的地方。「因為他們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築壇,立柱像和木偶。」(王上十四23)「摩利」指教師、教訓。所以摩利橡樹很可能是迦南人視為神聖的一棵樹,是他們占卜拜祭偶像的地方。神帶領亞伯蘭所到之地,所要賜給他的地原來是個已有迦南人居住、充滿偶像的地方,與吾珥好像沒有大分別。他可能會問,我們是否去錯了地方?這時神親自再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神的話再次解決了他的疑惑。要得著這地意味著要將迦南人趕走並除去他們的偶像。神的方法是在那裡建立神的國度。亞伯蘭第一件事便是在眾偶像中築壇為耶和華作見證。試想若要你在某廟宇門口「擺街檔」傳福音會是那麼困難的事。今天我們未必要這樣作,但我們會否願意在人前為主作見證,不以福音為恥。「築壇」預表奉獻;亞伯蘭對神呼召的回應是奉獻自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之後他所到的地方,都會在那裡築壇,求告耶和華的名。

 

信心的根基

  若說保羅的蒙召是真理的呼召,是藉著神的光照;那麼亞伯拉罕的蒙召便是信心的呼召,藉著神量給人的試煉。

  亞伯拉罕的信,是建基於那位他認識可信靠的神並神的話,而不是建基於神所給眼前的好處。因此無論是順境逆境、貧窮富足,都不會叫我們離開神和他話語的帶領。遵從神的話有時會令我們感到困難,甚至覺得沒有可能,因為神的話往往與我們的現實有落差。這正是我們需要運用信心的地方。萬物既然都是由神的話而造成的,有甚麼可以攔阻神的話去成全呢?神的話是我們信心的憑據。我們得著神的話,又願意遵行的,便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