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第129首
我每靜念那十字架
歌詞
一
我每靜念那十字架,並主如何在上受熬;
我就不禁渾忘身家,鄙視從前所有倨傲。
二
願主禁我別有所誇,除了基督的十字架;
前所珍愛虛空榮華,今為祂血情願丟下。
三
看從祂頭!祂腳!祂手!憂情慈愛和血而流;
那有愛憂如此相遘?荊棘編成如此冕旒?
四
假若宇宙都歸我手,盡以奉主仍覺可羞;
愛既如此奇妙深厚,當得我心,我命所有。
作者及寫詩背景
作者及寫詩背景
16世紀,神在德國興起了馬丁路德,把教會從黑暗裏帶回到神話語的光中。17世紀,神在英國也興起了以撒華滋(Isaac Watts, 1674-1748)藉着詩歌,改變了神兒女們對屬靈事的興趣。這首詩歌正是這位被稱為「英國聖詩之父」以撒華滋的作品。
以撒華滋的父母為虔誠的清教徒。四歲時父親就開始教他拉丁文,不到十歲,他就已學會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和希伯來文。他的母親則帶領他讀聖經,給予他在聖經上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1702年,當他在馬可巷的教會牧養神兒女的時候,有感教會中所唱的詩歌,十分單調,未能引起信徒敬拜之心。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很快就根據啟示錄第五章,寫下了第一首詩歌「看哪榮耀的羔羊」(Behold the Glories of the Lamb)。並且大受會眾喜愛。到22歲時,他已有作品110首之多。1707年,更出版了一本《聖詩集》。
以撒華滋所寫的詩歌非常多,但在他所寫的許多詩歌中,最能摸着人心乃關於基督十字架救贖大愛的詩歌。
這一首《我每靜念那十字架》,據說是源於一個寡婦的動人故事。那寡婦含辛茹苦的養大了三個兒子。大兒子蒙召到非洲傳道,可是沒多久便被土人殺死。隨後二兒子也回應主的呼召,再往非洲去,卻也遭殺害了。小兒子同樣接受天召前往,遭遇和兩位哥哥相同。她的親友問她:「你三個兒子都為福音而殉道了,你懊悔嗎?」那寡婦說:「我很懊悔,因我沒有第四個兒子可獻給主。」並禱告說:「主!如果宇宙都歸我手,盡以事奉你我仍覺可羞」。以撒華滋聽聞此事,深受感動,於是寫成了這首詩歌。當英國威爾斯大復興時,幾乎每處聚會都聽見這首詩歌,唱的或聽的,都被基督十字架的大愛感動至熱淚盈眶。
在倫敦某次叨雷(R.A.Torrey, 1856-1928)的佈道會上,領詩的查理士‧亞歷山大(C.M.Alexander)獨唱此詩,第三節還未唱畢,眾人都淚流滿面,緩步走到台前,認罪悔改,接受基督為救主。
但願基督十字架的大愛今天仍然感動我們的心,使我們也甘心再將自己獻給祂。